查看原文
其他

和孩子一起学习与时间做朋友

楼夷 BetterReadKids 2022-11-14


只要是上了学的孩子,父母都在讨论课外班。除了想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和为升学做准备,课外班还有另外一个功能——管住孩子。


“学习都是反人性的,”在我女儿刚刚入学的时候,一位朋友给我传授经验,“不能指望孩子自己学习,老人也看不住,必须得有个地方去。”也因此,无论是平时放学后还是周末,即使家里有人,大家也会送孩子去托管班或者课外班。按照朋友的说法,“至少比钻被窝看电视强。”


我是不太情愿把孩子托管到课外班的。一方面,这样做没有减轻家长的负担。家长平时工作也很辛苦,周末为什么不能睡个好觉,还要陪着孩子奔波在各种课外班的路上呢?


另外,我觉得孩子可以自己学,尤其需要尝试起来如何规划和管理时间。当然,这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一步步来。


第一步 学会等待


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,最重要的是有自控能力。小朋友一般没有耐心,想要什么就立即要得到,很难坐得住。


有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叫做棉花糖实验,讨论了自控能力对儿童成长的影响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斯坦福大学教授Walter Mischel在其附属幼儿园的将近600个孩子做了实验。实验一开始,研究人员就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,并且告诉他们,如果不立刻吃这块糖,过一会他们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。研究人员然后离开房间,15分钟再回来。


研究人员发现,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住没有吃糖,也就是研究人员所说的“延迟满足”(delayed gratification)。实验人员跟踪了这些孩子的发展轨迹,发现那三分之一忍住没吃糖的孩子,在学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更好。根据一系列实验,Mischel教授总结出,自控力强的孩子更容易成功。经过更多的研究,研究小组在1992年进一步指出,5岁是发展延迟满足能力的分解线。更多的研究发现,很多孩子在8-13岁期间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。


这个实验影响广泛。因为此前人们大多会把成功和智商或其他先天因素联系在一起。自控能力或者说“延迟满足”能力则不一样,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的。


其实家长并不需要刻意训练孩子的自控力,因为生活中本来已经有不少锻炼机会了。比如幼儿园午餐的时候坐在椅子上等着分饭,或者排队等着洗手。又比如别人说话的时候,不能随便插嘴,而是要先等人家说完。总之,作为家长,只要在日常生活中,让孩子和大人遵守同样的规则,而不是忙不迭首先满足孩子的要求,就已经是在训练孩子了。


第二步 建立日常流程


让孩子延迟满足的的前提是信任——相信等待会换来他想要的结果。这种信任不是凭空来的,而是建立在日常规则或流程上——知道自己该做什么,然后会发生什么,孩子就比较放心,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安全感。


同样,孩子放学回家后,也可以事先规划一下:先做什么,后做什么。这里有几个要点:双方先商量,听取孩子的意见;计划不能太细致,要给孩子灵活发挥的空间;计划做好要广而告之,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和支持;最后计划要通过表格、白板等方式展现出来,让孩子每天都看到。


我们家每天的流程很简单——先吃点心,然后做作业,做完作业就是孩子自己的时间。我们把这个计划做成表格,挂在墙上。做完一项就打一个钩。最近大家都犯懒,有段时间没打勾了。但是这个流程大家都很熟悉,即使忘记打勾也一直按照流程在做。


第三步 拒绝电视和游戏,培养恰当的休闲活动


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来了。孩子怎么利用空余时间呢?我只有一个规定:不看电视或玩游戏。在没有家长帮助和监督的情况下,小朋友很难有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节目,更难抵御电视和游戏的诱惑。小学低年级阶段正是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。一旦沉迷于电视和游戏,就很容易耽误了。


这方面家长也需要以身作则,创造一个氛围或者说榜样。如果爸妈每天看电视、打麻将,要求孩子去学习,恐怕是不成的。


和拒绝一种休闲方式同样重要的,是提供其他的休闲活动选择。我们家经常一起做的事情有三样:看片、看书和爬山。比如,我孩子周末没有任何课外班的。每逢周末,全家一觉睡到大天亮,然后一起去吃早午饭。在咖啡馆里,看书的看书,听有声书的听有声书,写文章的写文章,混一个上午。


这也算给孩子一个榜样,如何以学习的名义放松,或者说如何放松地学习吧。我不觉得大家都得把每一分钟都过得那么有意义。那样也太累了。但是,至少可以让孩子理解,生活中带来欢乐的事情很多,而且电视节目和游戏不是一个必需品。


第四步 设定每周课外班的总时间,并且把它变成硬约束


以上三步都是打基础。到了第四步,才真正进入时间的规划和管理。最重要的是确定时间总预算的硬约束。


一般来说,孩子、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,花多少时间上课外班都是由家长决定,但是没有硬约束。这就像一个没有工会的企业家,老是不容自主地想要争分夺秒地使用这些时间,然后软硬兼施让孩子去上课。小时候孩子还听话,到了高年级,孩子也忙了,自主意识也强了,双方的冲突也自然增加了。


我决定反其道而行之,一开始就让孩子参与决定,一起把总时间定下来。


我和女儿商量后,最终确定每周课外班是三个课时。一节课通常为1到2个小时。所以,一周总共有3到6个小时用于课外班。这包括来回交通。决定好时间后,我们就不会再增加课时。这之后我偶尔看到其他课外班,也会眼馋问她上不上,但是一句话就被打回来了:“可以。只要把现在的课停掉。”


第五步 根据兴趣和重要性来选择


因为时间有限,我们不得不去真正思考,到底什么才是最需要的和最想要的。我认为这是确定总预算最大的好处。


以前可能机构忽悠一下,或者听别的家长推荐,我们就决定报班了。但是现在就得好好盘算。选择的标准首先基于孩子的兴趣,其次最好是平时不上课也能够参与的。这样的话,就可以延长相关活动或者领域的学习,而不只限于每周一两个课时了。


我们两个人越讨论越深入,从上课外班到底有哪些好处,到为什么要上学,从小学一直谈到大学毕业之后干什么。


“我上完小学、中学、大学以后要做什么呢?“最后,孩子问我这么一个问题。

“那只有在学习的过程自己找啊,看看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,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做。幸运的话,你在大学毕业后就能找到自己的真爱。”


“什么是真爱呢?“


我看着自家只肯和好朋友一起外出的宅女,说:“就是没有好朋友陪你一起参加,你也乐于参加的活动。”


讨论的时候,我也在想,到底什么活动能够让我这样懒惰的家长陪孩子参加呢?我觉得只有两件事——一种是体育运动,第二种是公益活动。

不过显然孩子和我想法不一样,“那我就去画画吧。”她说。最终,我们选择了绘画课和英语课。


总结

在过去的半年多,孩子放学后自己学习,每周上少量的课外班。试行下来,首先这样大家都比较轻松。其次,尽管她的课外班不多,但是学习的总时间并不少。


她做完作业,就会在书房里边听有声书,边整理房间,做手工或者画画。或者就找个舒服的角落自己看书。对于她来说,这不是学习,而是一种休息。


尽管我们没有去接送孩子上课外班,但有固定的每日睡前亲子阅读和每周咖啡馆聚会。这样加起来,她总体的学习时间并不短。甚至因为她可以在家学习,反而时间更充裕了。


最让我开心的,就是看到她怡然自得地渡过自己的闲暇时光。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各种境遇。也许有人陪伴,也可能独自一人。我希望我的孩子,不用太多依赖外部条件,也可以从容地过好日子,并感受到生活的喜悦。


随着孩子年龄增长、学习任务吃紧,我们也会增加课外班,也会奔波在各个机构之间。不过无论学什么,孩子作为自己时间的主人,必须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安排,以及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。


时间,是人最宝贵的财富。但是如何处理这笔财富,需要强大的智慧、情商和执行力,也需要不断去尝试与磨合。


今天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。


相关文章

美国如何解决“三点半”问题?

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完整学习

比较中美小学作业,我们该如何给孩子“减负“?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